作者|王兆峰 张青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红色旅游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鲜活例证,亦是展示革命老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红色旅游依托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红色资源,成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载体和重要途径,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带动效应和引擎作用。红色文旅作为活态化保护与生产性开发的融合型新业态,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加快乡村文化振兴、坚守文化自信自强的创新方式;也是加快红色旅游要素集聚、带动老区人民增收致富、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红色文旅融合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主要存在文化挖掘不深、产业动能不强、人才支撑不足、基础设施不优等现实问题。面对文旅深度融合契机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需要,亟须围绕战略引领、文化挖掘、业态创新、人才培育和交通互联等关键环节,持续推动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奋力谱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篇章。
一、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激发革命老区内生动力
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发展阶段更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发挥红色文旅乐民、惠民、育民作用,推动革命老区持续提升内生增长动能。一是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长征沿线地区建立跨区域、跨省级、跨旅游区的红色资源横向保护利用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长征沿线重点红色经典景区、红色村落、红色文旅项目等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推动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等融合共生,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联动发展,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路径,以红色基因和红色故事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产业基础。三是探索革命老区振兴模式。领悟贯彻《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用好用足用活专项债券等专项方案和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积极谋划、对接一批惠民生、利长远、增后劲的红色文旅项目,助力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以文化挖掘为基础,夯实红色旅游文化根基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旅融合的根基与动力,加快红色文旅融合创新,必须加大红色文化研究发掘深度,全方位诠释革命精神的内涵特质和时代价值。一是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系统普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遗产量多类杂,应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对现存、濒危、消亡的红色资源及其人文生态和文化形态展开普查调研和收集整理,最大程度上摸排各地红色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二是加大红色文化研究力度。围绕革命史料、遗址、遗迹、事迹、标语、影音、家书等红色资源客观遗存,深化研究红色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提炼,有序构建红色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细化红色文化诠释深度。以红色文化研究挖掘为基础,优化红色基因传承和延续机制与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学习讲堂、党史学堂、红色舞台等配套设施,以点带面促进红色遗产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多方位融合,用最贴近人民群体需求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斗争的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促进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三、以文旅产业为纽带,创新红色旅游集群发展
推进红色旅游业态集群发展,是革命老区实现后发追赶、精准致富的重要抓手,应遵循“红色旅游+”发展理念,促进红色文旅实现融合化、数字化、集群化,释放红色文旅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一是加快产业多元融合。以红色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基本遵循,促进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交织渗透,大力拓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丰富红色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形式,让广大游客对红色文旅项目从心动变行动、潜客变真客、过客变常客,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最终实现从出圈到出彩。二是加快数字赋能红色旅游。积极运用3D、3R、AI等先进技术,探索沉浸式、代入式体验场景和文化演艺,原真性还原红色故事、红色遗迹、英雄人物,依循数字技术培育、延伸红色文旅产业链。三是推进红色旅游产业集聚成群。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多呈现分布广、区位偏、要素杂特征,应围绕文创产品、民宿餐饮、教育研培等产业环节,加速产业链上下游链条互联、标准对接、品牌共建,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使红色旅游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以人才培育为关键,完善多元人才支撑体系
老区要振兴、人才必振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强人才引入与培育,完善多元化的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大力集聚红色旅游发展人才。发挥政治势能和资源势能,引入企业主、专家学者、乡贤能人等指导参与红色文旅规划与建设,通过嵌入式精英带动,不断丰富革命老区经济业态,激励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闲置劳动力村内再就业,共同驱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多元化人才培育模式。围绕红色文旅发展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培育潜在主体和存量主体,聚焦产品研发、技术指导、旅游接待与推广等专业技能培训,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促进资源共享和网络联校,大力培育潜在主体,有序激活存量主体,夯实红色文旅融合创新人才基础。三是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充分整合校、地、企多方优质资源,培育一批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饭店会展管理、红色文化推广与讲解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探索性构建从“创意—创新—创业”完整链条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五、以交通互联为重点,集聚优质文旅资源要素
交通发展不畅、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金短缺是革命老区振兴的突出障碍,应发挥交通互联互通的虹吸效应和节点效应,促进优质红色文旅资源要素集聚。一是推动交通网络优化布局。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县域高铁、高速、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交通网络布局,带动革命老区公路物流、智慧交通、运输服务等领域全面提升,以大交通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大流量”,促进革命老区资源要素集聚和顺畅流动。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把握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硬短板”和公共服务“软短板”,合理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加强水利、电力、通信、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实现景区和村域全覆盖,提高红色景点承载能力、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红色文旅融合环境。三是加大红色旅游资金保障。按照政府推动和社会效益优先的要求,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提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资金投入比重,提高红色旅游重点项目资金配套额度,保障革命老区优质红色旅游资源一体化保护、开发和利用,持续拓展红色文旅融合新模式、新空间。
王兆峰系太阳集团7237主页教授
张青松系太阳集团7237主页研究生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308/18454945.html